网站首页 > 政策标准

藏在 “团体标准” 里的高新认定加分项!企业做好这件事,认定通过率再提升

发布日期:2025-11-07 08:34:19 点击次数:10 发布来源:办公室

  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赛道上,企业往往聚焦于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核心指标,却容易忽略一个 “隐形加分项”——团体标准制定。

  随着标准化战略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团体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行业技术规范,更成为企业展现创新实力、完善研发体系、提升行业话语权的重要载体。今天就带大家拆解:制定团体标准究竟能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带来哪些关键助力?

  一、强化知识产权 “硬实力”,契合高新核心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是基础门槛,也是评审的核心维度之一。而团体标准,正是企业知识产权实力的 “延伸载体”。

  企业在主导或参与团体标准制定时,可将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核心工艺、独家算法等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条款 —— 比如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团体标准中明确 “某类芯片的功耗控制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标准中规范 “某类试剂的提纯工艺”。这些技术通过标准的推荐性或行业共识性,既能引导全行业采用,形成技术壁垒,又能将 “标准 + 专利” 的组合,视为核心知识产权的 “间接证明”。

  更关键的是,若团体标准中融入的专利技术已获得授权,企业可在高新申报材料中说明 “标准与专利的关联性”,证明知识产权不仅是 “纸面成果”,更已转化为行业认可的技术规范,这会让评审专家对企业知识产权的 “实用性” 和 “核心性” 更认可。

  二、完善研发组织管理,补上认定 “软实力” 短板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明确要求,企业需具备 “健全的研发组织管理体系”,包括研发项目立项、过程管控、成果转化等全流程制度。而团体标准的制定过程,恰好能成为这套体系的 “实证材料”。

  从标准立项来看,企业需围绕行业技术痛点或市场需求,开展技术调研、可行性分析,这本质上是一次 “针对性的研发项目策划”;从标准编制来看,需组织研发团队、技术专家对技术指标、试验方法反复论证,甚至开展小试、中试验证,这对应了研发过程的 “精细化管控”;从标准发布来看,最终形成的团体标准文本,可视为 “研发成果的标准化输出”,与高新认定中 “科技成果转化” 的要求高度契合。

  例如,某新能源企业主导制定《车用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时,同步留存了 “研发项目立项书、技术参数论证报告、中试数据报告、标准评审意见” 等材料,这些材料在高新申报中,直接证明了企业研发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弥补了部分企业 “有研发活动但无完整记录” 的短板。

  三、提升行业影响力,增加评审 “印象分”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不仅是 “硬指标达标” 的过程,也是评审专家对企业 “行业地位、创新潜力” 综合判断的过程。而参与团体标准制定,正是企业展现行业影响力的 “加分项”。

  能主导或核心参与团体标准制定的企业,往往被视为行业内的 “技术标杆”—— 这背后意味着企业具备领先的技术储备、成熟的研发能力,以及整合行业资源的实力。例如,某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制定《工业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评审专家会默认该企业在工业 AI 领域具备深度积累,其研发方向与行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创新潜力更值得信赖。

  此外,团体标准发布后,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媒体宣传等方式扩大影响力,这些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 的公开信息,也能作为高新申报中的 “辅助证明材料”,进一步强化专家对企业 “行业认可度” 的正面认知。

  四、衔接政策红利,降低认定 “隐性成本”

  各地为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纷纷出台专项政策,而这些政策往往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形成 “协同效应”,帮企业降低认定的 “隐性成本”。

  一方面,部分地区明确将 “参与团体标准制定” 作为高新认定的 “加分项” 或 “优先推荐条件”。例如,某些省份在高新企业评审中,对有标准制定经历的企业会在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维度适当倾斜;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团体标准制定可直接获得财政补贴(如北京对团体标准最高补助 20 万元、深圳最高补助 10 万元),这些补贴可用于补充研发投入 —— 而研发投入占比是高新认定的关键指标,相当于间接帮企业达标。

  更重要的是,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往往能更早接触行业政策导向、技术趋势,比如提前了解某类技术的扶持方向,这能帮助企业在规划研发项目、准备高新申报材料时更具针对性,减少 “走弯路” 的成本。

  五、常见误区提醒:不是 “参与就有用”,关键在 “精准匹配”

  看到这里,可能有企业会问:“是不是随便参与一个团体标准制定都能加分?” 答案是否定的。要让团体标准真正助力高新认定,需注意两个 “精准匹配”:

  标准领域与企业主营业务匹配:若企业主营生物医药,却参与了建筑行业的团体标准制定,这种 “跨领域” 参与对高新认定几乎无帮助。只有当团体标准的技术领域与企业的核心研发方向、主营产品高度一致时,才能证明标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联性。

  参与角色与贡献度匹配:“主导制定” 比 “一般参与” 的含金量更高。主导制定意味着企业是标准的核心起草单位,能更充分地融入自主技术;而仅在 “参与单位” 名单中出现,缺乏具体贡献证明(如起草章节、提供试验数据),则难以获得评审专家认可。

  写在最后:团体标准是 “加分项”,不是 “替代品”

  需要明确的是,团体标准对高新认定的作用是 “锦上添花”,而非 “雪中送炭”。企业首先要满足高新认定的基础条件 —— 如拥有足够数量的核心专利、研发投入达标、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足够等,再通过团体标准进一步强化优势、弥补短板。

  对于正筹备高新认定的企业,建议从两个方向发力:一是梳理自身的核心技术,看看是否有可转化为团体标准的成果;二是关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标准立项信息,主动参与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标准制定。通过 “标准 + 创新” 的组合,让企业在高新认定中更具竞争力。

  毕竟,能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本身就具备了 “高新技术企业” 的核心特质 —— 用技术引领行业,用创新驱动发展。

 

  来源 | 标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