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贪大求全” 本质是让企业避开资源错配、共识难达、落地失效的陷阱,聚焦核心价值先实现 “小闭环”,再逐步升级。具体原因可从企业实际能力、标准本质规律、市场落地逻辑三个维度拆解:
一、贪大求全易导致 “资源透支”,中小企业尤其难承受
企业制定标准的核心支撑是技术、资金、人力三大资源,而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源禀赋有限,若一开始就瞄准 “覆盖全行业的国际标准”“包含所有技术模块的综合标准”,很容易陷入 “样样想做,样样做不精” 的困境。
比如某中小 AI 企业,核心优势是 “工业质检算法”,却非要制定 “覆盖医疗、教育、制造全领域的 AI 安全国际标准”—— 一方面,医疗、教育领域的技术壁垒(如医疗数据合规、教育场景适配)并非其擅长,需额外投入巨额研发补课;另一方面,国际标准制定需长期参与 ISO/IEC 的跨国协商,每年差旅费、专家咨询费就可能耗尽企业现金流。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标准文本写了几百页,却因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比如医疗场景的算法验证数据)、资金链断裂,连企业标准备案都没完成。
反观 “国网智能科技”,其先聚焦 “电力机器人” 这一细分领域,用自主研发的 “机器人巡检技术” 做企业标准,再依托技术优势承担 IEC 技术委员会工作,逐步将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 —— 这种 “先聚焦细分领域,用有限资源打透单点” 的路径,才符合企业资源投入的性价比逻辑。
二、贪大求全违背 “标准即共识” 的本质,易成 “无人认可的空标准”
标准的生命力不是 “覆盖范围广”,而是 “产业链愿意达成共识、主动采用”。贪大求全的标准往往试图 “一次性统一所有环节”,导致协调成本飙升、共识难以形成,最终沦为 “纸上标准”。
比如某企业想制定 “全行业通用的工业互联网标准”,涵盖设备互联、数据传输、安全防护、数据分析等 10 多个模块,需要联合芯片厂商、设备制造商、软件平台商、终端客户等上百家企业 —— 但不同企业的诉求差异极大:设备厂商关注 “接口兼容性”,软件商关注 “数据格式统一”,客户关注 “成本控制”,各方在 “安全防护等级”“数据归属权” 等条款上争论不休,仅前期意见征集就耗时 18 个月,最终标准因 “无法平衡所有方利益” 被搁置。
而 “找对核心盟友”“先覆盖小生态”,正是规避这一问题:比如某智能家居企业先聚焦 “智能照明通信标准”,仅联合 3 家芯片厂商、5 家灯具品牌(都是产业链核心小圈子),围绕 “低功耗、高兼容” 两个核心诉求制定标准,3 个月就达成共识,落地后快速实现 “灯具互联互通”,后续再逐步将标准扩展到插座、传感器等品类。这种 “小范围先形成共识,再通过网络效应扩大” 的逻辑,才符合标准的本质规律。
三、贪大求全易脱离 “市场真实需求”,导致标准 “落地即失效”
标准最终要服务于市场需求,若一开始就追求 “大而全”,很容易将精力放在 “覆盖未来可能的需求” 上,反而忽略当下的核心痛点,导致标准无人使用。
比如某新能源车企在充电技术刚起步时,就制定 “覆盖快充、慢充、换电、无线充电的全球统一充电标准”—— 但当时市场的核心需求是 “解决快充兼容性”(车主常遇到 “充电桩插得上充不了” 的问题),而标准里的 “无线充电”“换电” 模块,因技术不成熟、配套设施少,没有任何充电桩厂商愿意适配;同时,为了 “全球统一”,标准兼顾了欧洲、北美、东南亚的电压规格,导致充电器成本比竞品高 30%,车企自己的车型都不愿采用,最终标准沦为 “展厅里的样品”。
“合规适配型标准要针对区域法规”“打造标杆案例用效果说话”,正是强调 “标准要先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比如某家电企业先针对 “欧盟生态设计指令” 制定 “仅覆盖节能指标的企业标准”(解决出口欧盟的合规痛点),落地后产品出口量提升 25%,再逐步将 “噪音控制”“材料环保” 等模块纳入标准,升级为行业标准。这种 “先解决 1 个核心需求,再叠加其他需求” 的路径,才能让标准始终贴合市场,避免 “落地即失效”。
四、贪大求全增加 “迭代风险”,难跟上技术与市场的变化
技术迭代(如 ICT 行业每 2-3 年更新一次)、市场需求调整(如政策新增环保要求),都需要标准及时修订。而 “大而全” 的标准内容复杂、涉及利益方多,修订时协调成本极高,很容易陷入 “标准没修订完,技术已过时” 的困境。
比如某企业制定的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标准”,涵盖了自动驾驶、车联网、电池管理、座舱系统等 6 大模块,文本长达 500 页。半年后,自动驾驶技术从 L2 升级到 L3,需要在标准中新增 “激光雷达数据接口” 条款 —— 但修订需协调芯片厂商(提供雷达芯片参数)、自动驾驶公司(确认算法需求)、电池厂商(避免信号干扰)等 10 多个利益方,仅开会讨论就耗时 4 个月,等标准修订完成,竞品已基于新的技术推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车型,该标准彻底失去竞争力。
而建议 “每 1-3 年迭代标准”,前提是标准 “小而精”:比如某企业先做 “仅覆盖电池充放电安全的企业标准”,技术升级后,仅需联合电池供应商、检测机构 2 方,1 个月就能完成修订,始终跟上技术节奏。
总结:“从小处落地” 不是 “格局小”,而是 “成功率高”
对多数企业而言,“不贪大求全” 不是放弃更高层级的标准,而是先通过 “小标准” 实现三个目标:
1.验证价值:用企业标准解决自身生产(如降本)、客户合作(如适配)的具体痛点,证明标准的实用性;
2.积累经验:在小范围合作中掌握 “联合盟友、对接机构” 的标准制定方法,避免后续踩坑;
3.形成基础:当 “小标准” 被市场认可后,再逐步叠加技术模块、扩大合作范围,升级为行业标准、国际标准 —— 这正是华为(从 5G 技术专利到国际标准)、美的(从企业能效标准到国际规则)的成功路径。
毕竟,能解决 1 个核心问题的 “小标准”,远胜于覆盖 10 个领域却无人问津的 “大标准”。
来源 | 标准百科
Copyright © 2024 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2800号创新产业园二期F5栋19楼 联系电话:0551--62828504
备案编号:皖ICP备17014695号-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