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治理短板关键看管网质量

发布日期:2025-08-13 10:03:11 点击次数:17 发布来源:办公室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年底,我国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近5000座,总处理能力超过2.5亿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98%,但污水收集效能普遍偏低、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不高,全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足70%,部分城镇的污水处理厂仍存在“雨天水多,晴天水少”、“清水进清水出”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污水管网破损,导致污水、雨水“双向渗漏”。

  为切实贯彻落实《安徽省“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安徽省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和《安徽省城市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的要求,加快解决城市污水管网破损严重、错接混接等突出问题,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扎实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科学精准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实现到2025年,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高于100mg/L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占比达到90%以上的目标。对照此要求,我省目前差距较大。

  首先,污水收集不达标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以安徽省某市为例,该市各县市区纳入监测的12家污水处理厂,2024年度平均污水进水BOD检测数据,高于100mg/L的仅有一家,占比8.3%,其他均不达标,有四个污水处理厂的BOD浓度甚至长期处在40-50mg/L,远远低于标准水平。雨季时造成污水量虚增,处理成本增加,所以说没有浓度保障的污水收集量毫无意义。

  其次,由于长期“重厂轻网”、“重量轻质”,污水管网的建设质量和维护重视不够,导致现有污水管网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问题突出,管网大多处于“带病作业”状态。地下管网一直被称为“隐蔽工程”,是施工管理最薄弱也是最容易偷工减料的环节。各县市区已建成污水管网的管材品类繁多,大多数管材的结构、材质、接口等几个质量关键点存在先天不足,品质良莠不齐。运营中的管网普遍存在破损、断裂、接口脱落等情况,导致“雨季时水入污、旱季时污入水”,在降低污水进水BOD浓度的同时,污水排入河湖,造成河流、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随着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城镇雨污管道混接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

  污水排放的源头管理趋于规范。加上污水处理技术的迭代发展,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效果不断加强,使得处理环节也不再成为难题。如何解决污水收集过程中污水、雨水“双向渗漏”问题,成为污水处理闭环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用污水管网一体化(管--管管连接--管井连接)的系统思维来建设、运营管网,即从污水排放源头起点到管网系统再到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在管网系统中封闭输送,有效避免污水漏流造成的土壤、地下水污染,同时防止管外水进入管道,稀释污水浓度,加重污水处理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

  污水管网系统包含四个关键环节:管材、管管接口、管井接口、井等,要实现污水在管网系统中封闭输送,需要同时考虑管材自身质量(如结构稳定性、耐腐蚀、强度、柔性、管壁光滑度、耐沉降、使用寿命等)、管管接口(闭水效果、耐沉降、拉脱等性能等)、管井接口(闭水效果、不同材料相容性问题等)、污水井(耐腐蚀、耐沉降、使用寿命等性能)的适配性、统一性、协调性,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双向渗漏”,功亏一篑。

  在管材、接口选择上要突破传统,勇于创新,一定要把耐腐蚀和结构稳定性放在首位。一次成型的高分子材料管材具有耐腐蚀、结构稳定、刚柔并济、耐沉降、重量轻、使用寿命长等众多优点。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诞生塑料污水管到现在一直被全世界广泛应用,选择新型高分子合金材料和一次性成型结构生产的零灰分纯有机新型高分子管材,能确保管材在使用周期内不破损、不渗漏。充分发挥高分子材料耐腐蚀、耐沉降、成本低的不可替代优势,逐步淘汰不耐腐蚀的钢筋混凝土管和用废旧塑料、无机填料生产的传统塑料管。同时,要特别防止管材接口漏水。据CCTV检测图像发现,管管、管井连接处是一个极易出现破损、渗漏的部位,传统管材如钢筋混凝土管、球墨铸铁管、塑料管基本都是采用承插式连接,承插连接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胶圈变形、承插不到位,甚至有的工地嫌操作麻烦,不使用胶圈直接承插,导致管网系统出现“双向渗漏”问题。卡箍式连接方式的出现完美解决了管管连接处漏水的难题,该连接方式在径向和轴向两个方向上加强接口的锁紧力,可以有效抵抗管材周边土壤不均匀沉降,加上橡胶密封圈,可以有效防止管管接口处的渗漏点产生,做到滴水不漏。另外,要改善管井连接处漏水,常规管材和检查井的接口处没有专用连接件,一直采用传统“抹水泥”的土办法,由于水泥和管道材质性能差异,随着管网承压和地面沉降,堵漏的水泥很快就会产生裂缝、破损脱落导致连接处漏水,采用橡胶制成的新型胶囊填充膨胀式管井接口,堵牢管井接口处的缝隙,确保管井合二为一“不分家”。

  抓好管网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管理是建设好管网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闭水试验”和“CCTV机器人检测”缺一不可。污水管网是隐蔽工程,主管部门对管网施工品质检测的要求一定要全面落实,以获得鲁班奖的安庆市外环北路的污水管为例,当年所有污水管都做了“闭水试验”后再回填,投入使用后运行十余年无故障,事实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管网施工完成后,进行“CCTV机器人检测”,摄像头可以直观反映管道内部、管管接口以及管井接口的状态,及时发现管道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下管网复杂、隐蔽,出现问题维修耗时费力,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大,而且花费比新建更高,各地主管部门为老旧管网的维修伤透了心。加强污水管网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前管理即管网的设计和选型,管网的设计和产品选型是建设好管网的核心基础,需要综合考虑建造、运行维护成本和污水运输效能;事中管理就是强抓管网施工、监督,确保管网工程质量高标准,对开挖深度、管材品质、回填标准、闭水试验等等关键节点监管到位,真正做到“按图施工”!事后即验收、运维管理等环节,落实管网工程竣工验收,筑牢管网工程最后一道防线,让劣质工程无所遁形。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25年1月发布的《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及厂网一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指南》中指出,将逐步建立厂网一体的运行维护机制,实现从“按量付费”到“按效付费”的转变,对管网运行维护单位进行绩效考核,从而有效避免浓度偏低的污水“滥竽充数”,占用污水处理厂的资源。

  城镇污水治理事关“碧水蓝天”,和老百姓生活品质息息相关。“黑臭在水体,核心在管网”,污水管网作为城镇重要的基础工程设施,是污水收集处理的核心基础和重要一环,既是一项“里子”工程,更事关城镇的“面子”。面对城镇污水治理,应彻底改变过去“重地上、轻地下”和“重厂轻网”的错误认识,推动污水管网一体化建设,补齐城镇污水治理过程中的短板,久久为功,才能实现城镇水环境生态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