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准化工作中,一份高质量的标准是规范行业发展、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但不少编写者在标准起草过程中,常常因为对规则把握不准、细节考虑不周,导致标准出现各种问题,不仅影响标准的权威性,还可能给后续实施带来麻烦。今天,我们就来盘点标准编写过程中的那些常见问题,帮你提前避雷!
一、内容层面:偏离核心,实用性不足
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 “可用、管用”,但很多编写者容易在内容上陷入误区,让标准沦为 “纸上谈兵”。
1. 范围界定模糊,“越界” 或 “漏项”
范围是标准的 “边界线”,必须清晰界定标准适用的对象、领域和场景。但实际编写中,要么范围定得太宽,把不属于该标准管控的内容强行纳入,导致标准内容臃肿、重点不突出;要么范围定得太窄,遗漏关键环节或对象,让标准在实际应用中 “覆盖不全”。
比如某《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标准》,原本应聚焦 “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却错误纳入了 “食品运输容器” 的要求,而运输容器有专门的行业标准,导致内容交叉重复;还有某《办公设备节能标准》,只规定了打印机、电脑的能耗指标,却漏掉了复印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实施时根本无法全面落地。
2. 技术指标 “拍脑袋”,缺乏科学依据
技术指标是标准的 “核心条款”,但有些编写者不做调研、不查数据,仅凭经验或主观判断设定指标,要么指标过高,超出当前行业技术水平,企业根本无法达到;要么指标过低,起不到规范和提升质量的作用。
例如某地区《新能源汽车续航标准》,在未调研当地气候、路况的情况下,照搬一线城市标准,要求冬季续航不低于 300 公里,而当地冬季低温时长较长,多数车企的车型实际续航仅 250 公里左右,标准出台后无人能达标,最终只能搁置;还有某《婴幼儿服饰安全标准》,将甲醛含量限值设定为 100mg/kg,远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 20mg/kg,这样的 “低标准” 根本无法保障婴幼儿健康。
3. 引用文件不规范,“过时” 或 “无效”
标准编写中常需要引用其他文件(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但不少编写者存在引用错误:要么引用已作废的文件,比如引用 2015 版的《XX 检测方法》,而该标准已在 2020 年更新为新版;要么引用非公开、无法获取的文件,比如引用某企业内部的技术手册,导致使用者无法对照执行;还有的引用文件不标注完整编号和名称,只写 “参照 GB/T XXXX”,让人难以确认具体版本。
二、结构层面:逻辑混乱,不符合 “标准” 的规范
标准有严格的结构要求(如 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但很多编写者忽视结构规范,导致标准 “条理不清”。
1. 章节设置无序,“前后颠倒”
标准的章节应遵循 “从一般到特殊、从基础到应用” 的逻辑,比如先规定 “术语和定义”,再讲 “技术要求”,最后是 “检验方法”“实施要求” 等。但有些标准却打乱顺序:比如在 “技术要求” 章节中突然插入 “术语解释”,或者把 “检验方法” 放在 “技术要求” 之前,导致使用者看的时候 “摸不着头脑”。
还有的标准章节划分过粗或过细:过粗会导致内容混杂,比如把 “原材料要求”“生产过程要求”“成品要求” 都放在 “技术要求” 一章,没有细分小节;过细则会显得琐碎,比如把 “成品外观检验” 拆分为 “颜色检验”“平整度检验”“划痕检验” 三个章节,反而影响阅读流畅性。
2. 缺少必备要素,“关键环节缺失”
根据 GB/T 1.1,一份完整的标准应包含 “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如需)、“技术内容”“附录”(如需)等要素。但很多编写者会遗漏关键要素:比如没有 “前言”,使用者不知道标准的制定背景、修订情况;或者缺少 “检验方法”,只规定了 “技术指标”,却没说如何检测是否达标,导致标准无法落地验证。
还有的标准 “附录” 使用不规范:比如把本该作为 “规范性附录”(必须遵守的内容)的检测方法,错标为 “资料性附录”(仅供参考的内容),导致使用者误以为该方法可 optional,影响检验结果的一致性。
三、语言层面:表述模糊,“歧义” 或 “不严谨”
标准语言要求 “准确、简洁、无歧义”,但不少编写者在表述上容易出现问题,让标准的 “权威性” 打折扣。
1. 使用 “模糊词汇”,缺乏确定性
标准中的每一句话都应具有明确含义,不能使用 “大概”“差不多”“适当”“尽可能” 等模糊词汇。但有些标准却频繁出现这类表述:比如 “原材料应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产品使用寿命约为 5 年”“检验时应适当调整检测仪器”—— 这些表述没有量化标准,不同人理解不同,执行时必然会出现差异。
还有的标准使用 “口语化” 表达,比如把 “应符合 XX 要求” 写成 “要达到 XX 标准”,把 “不得含有 XX 物质” 写成 “不能有 XX 东西”,不符合标准语言的严肃性。
2. 句子结构复杂,“歧义丛生”
有些编写者习惯用长句、复杂句,导致句子出现歧义。比如某标准写道:“本标准适用于家用冰箱,不适用于商用冰箱和冰柜的冷藏功能。”——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不适用于商用冰箱,也不适用于冰柜的冷藏功能”,也可以理解为 “不适用于商用冰箱的冷藏功能和冰柜的冷藏功能”,两种理解完全不同,会给执行带来困扰。
还有的标准表述 “前后矛盾”:比如前面说 “产品甲醛含量应≤0.1mg/m³”,后面又说 “产品甲醛含量宜控制在 0.1-0.2mg/m³”,让人不知道该以哪个为准。
四、其他常见问题:细节决定成败
除了上述三大层面,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也容易被忽视,却可能影响标准的整体质量。
1. 格式不统一,“排版杂乱”
标准对字体、字号、行距、编号规则等有明确要求(如 GB/T 1.1 规定正文用宋体小四号,标题用黑体),但有些编写者不注意格式统一:比如有的章节标题用 “一、XXX”,有的用 “1 XXX”;有的段落行距是 1.5 倍,有的是 2 倍;还有的编号混乱,比如 “1.1” 下面不是 “1.1.1”,而是 “1.2”,让结构看起来非常杂乱。
2. 未考虑 “实施可行性”,脱离实际
有些标准只关注 “技术先进性”,却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执行能力。比如某《工业废水处理标准》,要求企业使用某新型处理设备,但该设备价格昂贵,中小微企业根本无力承担;还有某《快递包装回收标准》,要求快递网点必须建立专门的回收仓库,但很多网点空间狭小,根本无法满足条件 —— 这类标准看似 “高标准”,实则无法落地,最终只能成为 “摆设”。
写在最后:如何避开这些 “坑”?
标准编写不是 “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兼顾 “规范性、科学性、实用性”。想要避开这些常见问题,建议大家:
先学规则:认真研读 GB/T 1.1 等标准化导则,掌握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
多做调研:深入了解行业现状、企业需求、技术水平,确保指标和要求 “接地气”;
反复审核:写完后多征求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使用者的意见,及时修正问题;
关注更新:定期检查引用文件是否有新版,确保引用内容的有效性。
一份高质量的标准,不仅能规范行业发展,还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你在标准编写的路上少走弯路,写出真正 “管用” 的好标准!
来源 | 标准百科
Copyright © 2024 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2800号创新产业园二期F5栋19楼 联系电话:0551--62828504
备案编号:皖ICP备17014695号-2 联系我们